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超级农业强国 第215节

      鱼类资源的多样化,大大改善了海域的生态环境。
    从近岸到外海,从海面到海底,一个令人惊叹的海洋生态链正在逐渐形成。
    潜入海底,在由集装箱、水泥桩构筑的海洋乐园中,珊瑚附着其上,海参、鲍鱼、海星各种鱼类贝类嬉戏畅游,聚集繁衍。
    中上层,一条条大海藻漂浮在水中,如海洋树林,为渔场提供氧气,黑鲷、牙鲆等各类鱼群不时出现在海藻间,有些鱼儿还不时“调皮”地“亲吻”一下潜水人。
    上层养藻类,利用光合作用健康生长;中间养贝类,底层养鱼类,以藻类为食;而鱼类的排泄物又为海藻提供营养物质……形成立体、循环式养殖模式。
    这样的生物链可以有效避免人工喂养,还原海洋生物的天然环境,产出纯天然的野生海产品。
    “这就是碳汇渔业中最典型的养殖方式啊!不但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而且海洋生物作为天然海洋净化器和固碳生物,它们的成长就是对低碳环境最好的贡献!”环境评估组的周教授喜不自禁道:“就凭这一点,邳山岛渔场可以被列为我省的蓝色经济示范项目了!”
    “碳汇渔业”,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可能形成海洋碳汇,就可称之为海洋碳汇渔业。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
    而嘉谷的这种天然放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生物,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对它们进行捕捞和收获,实质上是从海洋中净移出了相当量的碳。
    按照周教授的计算,嘉谷通过海洋牧场“播种”、“收获”式的“放牧”,这片海域的年固碳量相当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1万公顷。
    “我始终认为,还原渔业的生态养殖环境,避免人工喂养的污染,才是渔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周教授对海洋管理处的倪副处长如是道。
    ……
    不同于沉迷于研究的周教授,倪副处长对渔场的休闲旅游项目更感兴趣。
    按照田雨唯的设计,渔场也是作为邳山岛的海上游钓潜水平台,眼看着渔场日益繁荣,酷爱海钓的倪副处长蠢蠢欲动。
    齐政看出了他的心思,而开发团队也经历了连续的忙碌,干脆安排大家放松一下,算是提前体验一下游钓潜水的乐趣。
    在一艘大型游船上,齐政、田雨唯和倪副处长、周教授等人都在进行海钓,当然,齐政和田雨唯完全是在凑趣。
    倪副处长、周教授两人技术还真的不错,已经钓上了几条不小的黑鲷、鲈鱼等。
    倪副处长笑眯眯道:“嘉谷的海洋牧场建设卓有成效啊,这片海域真的是繁荣了,以前半个小时都钓不上条鱼来,现在都有了不少稀罕品种。”
    齐政笑道:“那看来今天能多几道菜了……”
    话音未落,齐政的鱼漂抖动了几下,嘿,他也有收获了,貌似还是一条不小的收获。
    齐政像模像样地又是松轮座又是紧鱼线,耗费了两三分钟,才将这条几斤重的大鱼给钓了上来。
    这是一条体瘦且狭长的大黄鱼,漂亮的形体在阳光下呈金黄锃亮,头呈钝尖形,上下颌边缘处呈鲜艳红色……
    倪副处长、周教授两人看着这条大鱼,双目圆瞪!
    “野生大黄鱼!太棒了,是野生大黄鱼!”倪副处长惊呼道,“渔场内居然还有野生大黄鱼,不可思议!”
    不说特征,虽然渔场里也放养了大黄鱼,但那不过是小鱼苗,眼前这条至少有四斤重的大黄鱼,肯定是被吸引过来的野生大黄鱼。
    这就是堪比黄金的“东海第一鱼”——野生大黄鱼?齐政也有些惊愕。
    “没错了,看鱼头、看鱼尾、看体形,绝对是野生大黄鱼!”周教授羡慕道,这才是真的运气爆棚,不住手则已,一出手就是珍品。
    齐政还真的想不到这么快就有野生大黄鱼“溜进”了渔场,毕竟,渔场外有……“针落临尘阵”。
    “针落临尘阵(三阶)触发,主金系,范围:方圆250公里。效果:抑制,困杀。生物处于阵中,或使抑制,或使困杀。”
    灵阵笼罩住渔场,向外散发出特殊波频,尤其是鲸鱼、鲨鱼这种大脑发达的大家伙,会被远远驱离——毕竟,渔场才刚起步,要是被这么一个大家伙闯进来,还不肯走了,简直是一场灾难。
    当然,其他鱼类也多少有点影响,不过影响很小罢了,而且只要闯过了灵阵,反而更加不想离开了。
    但管他呢,既然落在了他齐某人手里,那就是一盘菜了。
    齐政咧嘴而笑:“真的有一顿丰盛的大餐了!”
    虽然1千克以上的野生大黄鱼,已经达到了有价无市的程度,这条四五斤重的野生大黄鱼,价值大大几万元;但齐政自己就是土豪,肯定是选择大快朵颐了。
    说吃就吃,趁着新鲜,厨师连同周教授两人钓的黑鲷、鲈鱼之类,准备了一顿海鲜大餐。
    齐政先撕了一块大黄鱼鱼肉,放入嘴里。
    不愧是素有“国鱼”美誉的野生大黄鱼!肉质细嫩鲜美,吃到嘴里瞬间化开来,海鲜独有的鲜香味在口腔中爆开,让人一下子食欲大开。
    简简单单的清蒸,就保留了最鲜美的风味,简直妙不可言。
    而不仅仅是大黄鱼,连同黑鲷、鲈鱼等鱼,品尝起来也是肉质紧致鲜美,不同凡响。
    田雨唯同样吃得眼里异彩连连。
    周教授两人品尝之后也狂竖大拇指,对齐政夸奖道:“感觉比平时的野生鱼类还要好吃!我敢打赌,嘉谷渔场里放养的鱼类如果都达到这个品质,游客会把邳山岛的门挤破的!”
    齐政笑而不语,他估计,这些鱼是因为经过了灵阵的滋润,品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至于渔场里放养的鱼类,本身就有灵阵的滋润,又吃着经过灵阵滋润的海藻等食物,双重滋润,品质只会更胜一筹。
    但眼下,齐政招呼几人:“美食当前,不可辜负,大家使劲吃吧!”
    吃饱喝足,宾客尽欢。
    夕阳西下,渔场的海面被照成了橘红色,齐政和田雨唯看着柔和的海面,心里均一片平静。
    “滩净岸美,水清见底,藻草葱郁,噀壮鱼肥……这正是我心中理想的海洋牧场呢!”田雨唯突然感慨道。
    齐政牵着她的手,微微一笑:“会的,我们的海洋牧场,将为耕海牧渔掀起新的篇章!”
    ……
    第374章 大漠“风机之王”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你在南方的三亚露着腰,她在北方的漠河裹着貂……”
    在齐大老板又是结婚度蜜月,又是泡在海里开发海岛的时候,魏明带领着沙漠开发团队在苦熬“沙漠之春”。
    四月初,腾格里沙漠刚刚回春,但天气还是很冷,尤其是夜里,相当的冷。
    但又不仅仅是冷,是冷热交替的。
    昨天还晴空万里,今天就冻得要命腾格里沙漠已进入“发疯”季节,简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它想几度就几度。
    魏明跟同事调侃道:“冻死在冬天是死得其所!冻死在秋天心有不甘,冻死在春天就纯属意外了,至于冻死在夏天,那是死不瞑目啊……”
    但在这种一冷一热中,好消息也不断传来。
    在阿拉鄯政府、嘉谷集团和“两漠水库”建设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大半年的时间,一条通往水库点的穿沙公路建成。这条路打通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基林沙漠的血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沙漠如枯木逢春不断焕发神采。
    “两漠水库”因位于两个沙漠的交界处而得名,目前进入了设计论证阶段,设计库容达到了800亿立方米,妥妥进入世界水库库容排名前十的行列鼎鼎有名的三峡水库,论库容不过是近400亿立方米,放到世界上,排名都在20名之外了。
    也就是说,“两漠水库”建成后,将是国内库容量最大的人工水库。当然,三峡水库还兼具通航、防洪、发电等诸多功能,“两漠水库”则主要是储水和调水。
    这么大的工程,又是在沙漠施工建设,“两漠水库”建设委员会组织了多批次的专家组进行各种评审和论证。
    这不?眼看着嘉谷集团投资建设的风电场开始并网发电,又一批次的专家组莅临此地。
    穿沙公路的终点,恰恰就是嘉谷的风电场。
    看得见的物资在公路上奔跑,看不见的绿色能源在电网上奔流。
    两漠水库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薛涛总工程师坐在驶向风电场的汽车里,公路尽头碧空如洗,似伸手可触,沿路是无边的网格,沙柳和沙蒿形成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不多久,一台台大风机开始映入眼帘。
    魏明带领嘉谷团队在风电场迎接薛总工程师一行。
    双方会面并互相认识后,薛总工程师爽朗地对魏明等人说道:“听说你们嘉谷风电场的风机已经安装完毕,开始并网发电了,我们过来打扰一下……”
    魏明含笑道:“薛总工程师客气了,欢迎你们前来指导工作。”
    寒暄中,一行人在魏明的带领下,抬脚向风电场走去。
    山麓青翠绵延,白色风机迎风而立,成群的骆驼闲庭信步,与蓝天交相辉映,人类科技与大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天很蓝,风很凉爽。
    风,千百年来不过是文人骚客笔下的吟咏之物。其中蕴藏的巨大财富也就这样白白流逝。后来人们用风车取水灌溉,用风扬帆前行,但真正将风的价值充分挖掘利用的还要数风力发电。
    只看眼前呈现的这幅优美画卷,薛涛就暗暗点头:“嘉谷的环境修复做得不错!”
    魏明也没有谦虚:“为了防止风沙和水土流失,我们在风电场这片石头与沙漠交织之地,利用植物喷播技术让山麓石头表面长草,并且为了快速覆盖裸地表层,我们还通过移植腐植土栽种草皮等方式恢复绿化……”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绿化措施,昔日光秃秃的石头山和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变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一台台风机耸立后,很好地融入到这样的景观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风电场目前的发电规模有多大?”薛涛停下脚步,一片大风机出现在他们面前,抬头,三只大叶片呼呼地转着,辛勤地捕捉着从此经过的风,将大自然赐予的清洁能源输入电网。
    魏明介绍道:“目前完成的一期工程,装机容量3.72万千瓦,由28台风力发电机组和附属设备组成,预计年发电量达到1.5亿度。”
    可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面对着海拔高、气温以及风沙扑面的恶劣自然条件,在建设方和整机方的紧密配合下,这座风电场的一期工程实际建设周期只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
    并网发电后,嘉谷沙漠开发团队都十分兴奋,终于用上了清洁安静的绿色能源,不用听着“轰轰”的柴油发电机了。
    薛涛闻言,则是眼神一凝:“发电量有这么高?”
    年发电量达到1.5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5万吨,减少烟尘约0.0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万吨!
    别看他是总工程师,来之前他就对风力发电做了很详细的了解。如果他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个数据,意味着嘉谷风电场的风力资源禀赋之高、利用程度之充分,绝对出乎了水库工程论证小组的意料。
    魏明带着他们来到风电场中控室,给他们看了一组有趣的数据:“按照风电场建设方的测量数据以及风电场投入运营以来的表现,我们预计风电场的年平均等效利用小时数会超过7000小时,机组的可利用率均在99%以上……”
    薛涛微微瞪大了眼睛,好想来一句,你是开玩笑吗?
    这么说吧,据能源局权威统计,我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才1742小时。听说过三北地区的风电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有达到4000小时的,那仿佛已是传说般的存在了。
    但现在,7000小时?绝无仅有?不可思议?
    这个数据太抢眼了!
    在场专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看过相关的运营数据后,又不得不承认,貌似,大概,这真的能达到这个数据?
    太惊人了!可以肯定的是,以后开发的风电场的利用小时数,不要说超越嘉谷这个风电场了,哪怕是接近都难度极大。
    这也彻底激起了薛涛浓厚的兴趣:“嘉谷是怎么做到的?”
    曾协助建立风电场的魏明微微一笑:“优质的风资源禀赋、科学的测风选址、优秀的设备选型、精细的智能化运维……才成就了这个风电场的王者风范!”
    如果齐政在这,会在心里默默加一句,还要加上我齐某人的“控风”操作!
    但薛涛哈哈大笑:“说得好!我看,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风机之王了!”
    他走出中控室极目远眺,只见一个个大风车占领着一处处高地,于大漠间诉说着绿色梦想的故事。近观风电塔筒约70米高,叶片约40米长,呼呼地转动着,源源不断地将绿色电力输送至电网。
    而嘉谷还将继续扩建风电场,这必将为“两漠水库”的修建贡献着巨大的力量。能大大解决能源问题,作为总工程师,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他开心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