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79章 授田制(5400大章,求票票求订阅)

      罗冲冷笑一声,自然不可能答应詹茂提出的‘建议’,真的要把他们全部落留在这里,说不定罗冲前脚刚走,詹茂就带着人跑了,给汉部落在这里种粮食?
    嗯,这地方经过半年的江水滋润,而且地势平坦,确实非常适合种植稻谷,不过,汉部落现在根本没有空闲跑到这里搞开发,还是太远了,划船都要两天的时间,差不多要有四五百公里远,比汉阳郡到浏阳郡的距离还要多出四倍,还是把这些人都带回去,先把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开发好吧。
    就这样,罗冲对于詹茂的建议不予理睬,只等着船队重新归来,然后一批一批的将人拉走。
    大坝下游的抢险队有数百人,‘小岛’这里汉部落加上粘部落剩下的人也有两百人,现在一共25条船,可即便如此,想把人全都送回去也最少要运送三趟,趁着这段时间,罗冲也仔细把恢复的河道和周围的地形侦察了一下,并为这周围的各地取了名字。
    汝水河起源于北部的雪山山脉,不过只是其中的一条支流,这一点已经被游野的侦察队确定了;浏阳郡则坐落于浏阳河西岸,浏阳起于大泽,水源是从东面的沼泽湿地湖泊中流出来的,然后又一路南下,分成了两条水系,一条蜿蜒向东南,一条蜿蜒向西南,最后与汝水河相会,合成一条江水,入峡谷奔向下游,最后的终点是哪里,现在还没搞明白。
    不过现在知道这些就够了,可以直接按照河水的名字来命名,那个曾经坠落巨石形成堰塞湖的罪魁祸首,也就是那条长达300来米的峡谷,因其两岸皆是刀劈斧凿的崖壁,中为江水,崖高水深,终日不得阳光,于是就被罗冲称作‘乌峡’,说白了就是乌漆嘛黑的峡谷。
    至于这条两河汇流而成的江,由于河中产金沙,所以被称作‘金沙江’。
    峡谷,江水有名了,地名也不能落下,靠近峡谷的这一面洪水冲击而成的平原,也就是粘部落曾经待的这个地方,由于附近三水汇流,其水中又产黄金,因此被称作‘金川’。
    金川的东面则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其中有很多参天古树,两地隔江相对,被罗冲称为‘巨木’。
    这地方又有金,又有木,还有一条江水和大片肥沃的平原,说实在的还真适合设置两个郡来居住,如果再有了人,这里的火焰生生不息,那就是五行俱全了。
    当然,罗冲并不怎么迷信,只是出于对周围资源的看法,这周围有没有金属矿脉还不知道,但是河里有黄金是真的,不过用处不大,但是金川这里却有大片的肥沃的平原,如果用来种粮食,足可以养活几十万人。
    而金川对面的巨木,那里森林资源丰富,又紧邻金沙江,可以设置一些船坞,就地取材,砍伐巨木用来造船,当地的百姓可以发展制造业,丰富对岸金川百姓的生活,金川又可以提供大量的粮食来养活对岸的巨木,这两者相辅相成,绝对是一个适合开发的好地方。
    而且两地紧邻金沙江,位于汝水河与浏阳河的下游,走水道只需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汉阳、汝阳、浏阳三郡,交通上也极其方便。
    只可惜啊,罗冲现在是看哪里都好,但就是人手不够。
    嗯,这趟回去就该想办法快速吸纳人口了。
    三次运输,大概12天之后,罗冲也和詹茂、詹萤等人,乘坐最后一趟船队回了汉阳城。
    在登岸的那一刻,詹茂是很懵比的,粘部落也是种植糯米的部落,他们每年春天的时候也需要刀耕火种,可是现在他看到的汉部落耕种方式,却颠覆他的世界观。
    两条笔直的人工河道,和上百条沟渠,把岸边平整的土地划分成一块一块的田地,数千人在田地间一起劳作,光是人口的数量,就足以让詹茂震惊的无以复加。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汉部落耕作的方式,人们赶着数百头野兽,有牛,有马,还有驴,脖子上套着圈,身后用绳子拉着一个木头做的东西,人在后面一手扶着木架,一手挥舞着荆条,赶着那些野兽向前奔走,每过去一次,就会在身后留下一条很深的沟壑,像是土里有什么东西把土翻上来了一样。
    为什么要翻土,不是在土里扎个孔,再撒几粒种子踩一脚就行了吗,他们这样把所有的土翻一遍,累不累?
    难道这样种出来的粮食就能长得多?
    詹茂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汉部落不也是种的大米吗,虽然看起来不太一样,可也应该是种在水里的吧,可他们的田地都已经离水那么远了,还能种植水稻吗。
    不过很快詹茂就得到了答案,一些已经耕完的地,又有人挑来了腐熟的肥料,那是用各种粪便和秸秆干草堆积发酵而成的,然后又用水稀释,最后又用铁锨抛洒到田里,然后又用牲口拉着耙,耙平,最后又有人拿铁锨掘开了水渠,田里立刻就被河水覆盖了,那些远离河道的土地,竟被他们生生变成了水田,真是不可思议。
    撒种的过程詹茂倒是熟悉,汉部落播种也是直接撒的,但是撒的却很密集,而且只撒了那么几块地,其他的地方都还是空着的,这样的种植方式再次让詹茂迷惑起来。
    除此之外,靠近河道的地方都被改成了水田,但是那些离着河道稍远的地方,也有不少的旱田存在,那里没有人工河,只有几条小小的水渠,但是足以用来浇灌土地。
    而且那里种植的作物也不是稻米,而是一些詹茂从没见过的种子,他这才知道,原来汉部落还有其他的作物。
    “看到了吗,河那边的地,种的就是你们部落拿来的糯米。”詹茂旁边的罗冲指着汝水河东岸的土地说道。
    随着罗冲的指引,詹茂也看到了东岸,那里确实有不少人在种田,而且还是詹茂很熟悉的人,竟然全是粘部落的族人,旁边还有一些汉部落的族人,手把手的教导他们用牲畜耕地,以及怎么使用各种农具。
    詹茂顿时惊呆了,用询问的目光看向了罗冲。
    “没错,他们刚回来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人教他们种地了,而且你们带来的种子已经全被播撒在东岸了,一颗都没剩下。”罗冲肯定的说道。
    这下詹茂顿时死心了,想跑?那是不可能的,罗冲把他们的种子全用了,就算他现在带着人走,也没有一颗粮食可以种植,到时候族人们谁还会跟着他。
    再说,经过鹰锐在汉阳城的宣传,见识了汉部落的富庶和强大后,他们都已经舍不得离开了,再加上罗冲正好让人带回来的消息,说粘部落的首领詹茂,已经决定率领所有族人加入汉部落,这下他们就更不会走了。
    但是不走是不行的,罗冲会把他们完全分开,彻底打散,然后分配的各个城池去。
    不过这个事不能蛮干,必须温水煮青蛙,既要达到拆散他们的目的,还不能让他们产生反感和反弹,而这种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结婚,分家。
    这个以前罗冲一直想做但是没做成的事情,现在由于有了户籍制度支持,得已在汉部落实现。
    回到了城里,罗冲把詹萤领到了自己家,让小蝶照顾她,然后就一头扎进了城中心的办公大楼。
    在县衙顶层的办公室里,罗冲看到了桌子上放着几本厚厚的‘黄册’,也就是户口表格。
    这都是罗冲在治水期间,从浏阳郡送来的,由于浏阳郡去年设立人力集市,用各种生活物资吸引来大批的人口为浏阳郡搞建设,也吸引来不少的部落加入。
    一年的时间,从最初的7000多人,加上1000的食人族奴隶,现在经过统计之后,浏阳郡人口总和已经达到了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六人,共有七千六百一十七户。
    整个浏阳郡三个城镇,已经是汉部落人口最多的一个郡,但是生产力却还比不上汉阳郡这边,其原因还是主要因为新加入的人口太多的问题,三万四千多人,起码有一小半都是不干活的。
    为了避免浏阳郡做大做强,脱离罗冲的控制,也因为浏阳郡耕地少,人口众多,为了减轻浏阳郡的压力,罗冲当即下达命令,让大树在春耕结束之后,调集2500户去年在浏阳郡做过工的新民,迁徙到汉阳郡来。
    这个就要注意了,罗冲说的可是2500户,新加入的那些人,平均每户4.5个人,2500户就是一万多人,相当于浏阳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人还是已经加入浏阳郡半年以上的‘工人’,调集到其他地方也能迅速投入生产。
    罗冲的打算就是,把这些人分别放到汝阳郡,缚马关,以填充这两座新城的空虚,这样一来,浏阳郡剩下的两万人,除了最早的八千老人外,就剩下去年秋末冬初才加入的那群新人,大部分连汉语都还没学会,就留在那里让浏阳郡继续教吧。
    这一招大放血,浏阳郡想再爬起来可不容易,最少也需要两年的时间,除了城池和房子还在,田地也开垦了出来,人员方面,基本上就要重新开始了。
    另一边,通知浏阳郡迁来2500户人口时,北方两个部落联盟南下来投汉部落的消息,也被驻防在那里的两支驻军用飞鹰送了回来。
    冰雪已化,联盟的所有人口,带着大量的牲畜开始南下了,希望罗冲做好接收的准备,让罗冲喜出望外的是,来的这些人可不是穷鬼,他们驯养了不少的高原野驴和羊驼,以及为数不多的大角鹿,甚至还有少数的牦牛。
    两个联盟本来是不养牛的,野牛不好抓,而且牛脾气大,还有尖锐的牛角,就算抓到了也不容易驯服。
    但是罗冲派过去了两支驻军,虽然人数不多,却给他们带去了汉部落抓牛,养牛,训牛的经验,成功的把牛鼻环这种神器传播到了北方的高原地带,所以在这等待迁徙的半年里,他们在汉部落士兵的带领下,在当地捕获了百来头活的野生牦牛。
    罗冲很高兴,当即回信给他们,说自己会派出人北上接应他们,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自己,汉部落想办法来解决。
    这件任务也自然落到了曾经北上的游野头上,没有人比他对北方的地形更加熟悉了。
    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铸造了一整个冬天的硬币,汉部落的私有制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新年的春季第一天,由于罗冲南下治理水患,所以没赶上开年祭祀,不过罗冲也不准备补了,直接宣布,把今年的祭祀改成了大会,在一月份春耕结束之后,再统一举行,伟大的汉部落首领罗冲,将会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一时间,在春耕时节,忙里偷闲的族人们也开始议论起来,纷纷猜测着首领到底要宣布什么事情。
    到底宣布什么事情,罗冲还没确定下来,他还在家里闷着头的写计划和演讲稿。
    这次全民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推行私有制,得益于人口普查的落实,汉部落终于有了皇权到户的能力。
    首先,统计户口之后,汉部落辖区所有有户口的‘国民’,全部接受军事管制,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以后不管是服劳役,还是收税,统统由这种建制来执行,然后再逐层上递。
    其次就是推行私有制,当然了,贸然从公有制转变私有制,族人们也会不习惯,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私有制要逐步推行,最首要的一条,就是分地。
    不过分地是没问题,但是地怎么分却是个关乎国家存亡的问题,比如历史上的明朝,明朝可以说的上是汉人统治过的最强大的王朝,但是他最后灭亡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土地兼并。
    勋贵和富绅搞土地兼并,在灾年大肆低价收购土地,囤积粮食涨价,导致老百姓全都没了自己的地,成为地主的佃农,生活极其悲惨,再加上小冰河时期,各种天灾瘟疫横行,百姓过不下去,最终才造反的。
    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罗冲决定效仿秦制,其实和现代的制度也一样,那就是授田制,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任何私人,不管你是谁,都不允许私人买卖土地,百姓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最终的所有权。
    国家发给你一块地,没错,你可说这块地是你的,但是你的地不也在国家的领土上吗?所以你的地还是国家的。
    然后就是围绕着授田制的一系列计划,首先是田亩的国家标准,为了方便计算,最新的国家标准,一亩地的总面积改为600平方米,一百亩为一倾,一亩的面积也不再是原来的666.66平方米了。
    之后就是如何授田,每人授多少田。
    罗冲的计划,是根据20级功爵来受田的,不过爵位的事情,还要跟《汉礼》这本书一起写,暂时还不怎么用的到,目前先把底层百姓的授田制度定下来再说。
    汉部落最普通的百姓,一个成年人分20亩地,当然了,按照600平米算,换算成现代的亩也就是十几亩的样子,但是汉部落种植的都是水稻和玉米这种高产作物,粮食最少一年两熟,搞好了甚至可以三熟,只要肯劳作,20亩地养活一个十口之家的口粮是没问题的,而且还能剩余不少。
    其实按照目前汉部落的粮食产量,一亩地种植水稻或玉米,一季的产量就够一个人一年食用了,第二季种植的粮食则可以全部储存起来,甚至卖出去。
    而每个成年人分到的地足有20亩,那么这20亩地种两季粮食的话,假设这一户共有十口人,除去自家食用外,他们最少还能剩余34的粮食,可以用来换钱,买油盐酱醋,供孩子上学,买笔墨纸砚,婚丧嫁娶随份子,还要缴纳农税。
    汉部落的农税也是收粮食,目前的税额为410,也就是你家的地里收了1000斤粮食,要交300斤粮食为农税,另外除了粮食外,还有人头税,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口赋’,差不多约为50斤粮食。
    不要觉得这个税很重,还有其他福利作为补充呢。
    成年男人分地20亩,只能用来种植稻(大米)、黍(玉米)、麦、豆,这四种作物,作为主要的粮食来源。
    男人分了地,女人自然也要有地,成年女人分地同样是20亩,但却是辅田,也就是字面意思,起辅助的作用。
    男人种粮,女人的辅田就用来种植桑、麻,花生,蔬菜,漆草,等其他的经济作物,一是为了提供其他的原料来源,另外种一些菜也能满足自己食用,种花生还能送到油坊榨油,总之都有用处。
    不过你既然得了国家的地,自然也是要交税的,女人辅田的税,自然不可能收一堆菜回去,主要收麻皮,蚕丝(这个主要是种桑养蚕才收的),还有天然漆,以及可以用来榨油制作印刷油墨的漆草籽,具体收什么,主要还是看你种的什么。
    不过如此重的赋税,老百姓一年到头基本上也存不下什么东西了,那该怎么办?重要的来了。
    孩子也要分田,生男孩分粮田五亩,女孩分辅田五亩,而且这些地不收税,另外考虑到这年头卫生医疗条件差,孩子夭折的多,所以罗冲又规定了一条,孩子涨到六岁,加田五亩。
    也就是说,如果大人好好的养孩子,把孩子养到了六岁,这个孩子就能分到十亩地,同样还是不收税的地。
    当然,这也是明面上没有税收,汉部落搞普及教育,又不给钱,就算不收学费,那平常买笔买墨水,买纸不要钱吗?这个钱国家虽然不给,那就从分给孩子的这十亩地上出吧,总而言之,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这些孩子的地,六岁以下是五亩,生一个立马给五亩,还是免税的地,这么干就是为了鼓励生育,生的越多,地越多。
    地太多种不过来那怎么办?
    哼哼哼......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