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运气
然而可惜的却是,王真灵手持那神虎令牌,清喝一声“关!”
正在不断扩张的高山,和其阴影投影之下覆盖的鬼域,忽然之间就在王真灵的一声命令下,缓缓回收。
似乎巨大的黑暗投影,都再向着那灵鼓山顶,纪功碑沉陷下去的深坑落了回去。
在眼见着那些鬼域之中镇压的妖魔鬼怪都要冲出来之前,所有的阴影尽数收了回去。
彷佛刚才沉入地底的纪功碑再次升起,地面好像又严丝合缝的合拢起来。
一切都仿佛什么也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然而却在这个时候,地下又传来几下震动,提醒着人们刚才所见的那么一些东西,都不是幻象,而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王真灵看着纪功碑微微摇头,道“看起来这纪功碑应该镇压不住了,毕竟破坏的太过厉害了!
看来,应该在这座山顶上修一座庙……
不,本县要亲自搬来此处,镇压此地!”
这灵鼓山不仅是鬼域所在,更是方圆数百里的地脉形势汇聚之地。
对于王真灵下一步的修行,有着极大的用处!
此刻,王真灵的脸上露出喜色,内视之间,可以清楚的看到,月轮天宫已经大成,达到了二尺六之境。
举头三尺有神明!
距离神明之境,不过四寸左右了!
“我一定要在明年春暖花开之前,彻底达到神明境界,并且稳定下来。
如此方才可以采炼雷电,修筑晨昏天宫。
否则的话,耽误了春季,其他季节的雷霆真意已经不纯,就又要耽误一年的时光等待了!”
王真灵喃喃自语。
。。
灵州开辟数百年,虽然人口日兹,朝廷统治渐渐牢固。
但是那些巫蛮为祸之事,却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
而现在,这件事情,却在灵鼓县解决了。
数个部落的巫蛮人尽数都被灵鼓县令王真灵收服,部搬迁下山,编户齐民。
此事传出,震动了整个灵州!
若非是此时天下大乱,朝廷自顾不暇,怕是此事就已经要震动天下,轰动朝廷了。
最起码现在那灵州刺史此时就在为此事忧心忡忡!
不错,那刺史此时并非是在为这件事情而高兴,相反却当真是忧心的很。
“那王真灵当真如此厉害,收服了巫蛮人么?
如此一来,他手下起码有着数万大军,若是真应了那杨复的意思,举兵向州中而来。州中该如何抵御?”
却是自从上次杨复被王真灵点醒之后,生出取代灵州刺史的野心来,如今正在为难着那灵州刺史。
以灵中杨氏在灵州根深蒂固的庞大势力,再加上握有灵伏郡的大权,此刻逼迫过来,这灵州刺史的日子十分不好过。
而现在,杨复的党羽王真灵居然有着如此惊天手段,连巫蛮人都给收服了。
这如果举兵杀来,逼着他让出刺史宝座又该如何?
难怪这位灵州刺史现在不仅不高兴,相反的却愁眉不展!
“那杨复也足够好运,居然能够找到王真灵这样的大才相助,我怎么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想到这里,那灵州刺史不免嫉妒。
他身边幕僚道“刺史不要嫉妒的太早,你看杨家兄弟,不过仗着裙带姻亲才有今日。本身不过都是庸人而已!
他又何德何能能够让那位王真灵心服?
大凡有本事的人都是自视极高,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心高气傲。
我看那杨复根本驾驭不得那王真灵,迟早一天会生出事来!”
这般说了,那刺史好过许多,变得心平气和了不少。
终究吃不到的葡萄还是酸点好!
不过事情还是要解决的,那刺史心中暗道,上次灵水君的巫祝暗通于我,说是那王真灵和烈山君结仇,想要通过我的手对付那灵鼓县令王真灵……
现在看来,也许我可以借助神道的力量,对付那杨复!
心中这般盘算着,不过这件事情隐秘。
按照大成法度,官吏不得和鬼神私自交通。
所以那刺史只是在心中盘算,却是连最亲信的幕僚都没有说出一个字去!
灵鼓县内,份外热闹。
按照很多人的看法,王真灵这位县令的性格有些像是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总是喜欢折腾,从来不肯安静下来。
这不,刚刚收服那些巫蛮。王真灵又搞出了大动作,在灵鼓山附近开垦新田,甚至建造别墅。
不过只有一些知道内情的人才能真正知道,王真灵所做这些并非是胡乱作为。
就比如开垦新田,这也是逼不得已。
灵鼓县原本人口不过数万,一下子多了一倍多的巫蛮人,这田地肯定是不足的。
不开垦新田,又哪里足够?
收降这些巫蛮人,可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别的不说,就要给这些人划分田地,修建乡里。
而且还要防止他们聚集为乱,所以还要想办法打散安排。
甚至一时间,县中一下子多了两三万人口出来,就连根底一时间都不足够,还要开辟新的耕地。
好在这灵鼓县虽然是在山区,但这般时代,地广人稀,没有开垦的田地极多,却也不虑这些。
而若是等到千百年以后,田地都开辟的差不多了,人口日兹,到时候想要安置这么多人,可都不容易了!
而且,还要防止灵鼓百姓和这些巫蛮人的旧怨,挑起争斗。
方方面面需要安排的事情极多!
好在王真灵手下得力之辈也是极多,那阮敬杜明等人都有着郡县的本命,自然有着能力本事。
再加上祝河王祜这些都是用惯了的老人,也是颇有能力。
如今跟在王真灵身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气运也是大涨。
再加上又有那陆达所率领的三百上州铁骑作为武力威慑。
这一切,都让安置巫蛮人的举动变得顺利起来。
其中虽然出了不少乱子,然而王真灵处事公道,并不偏袒任何一方。
就好像他当初所说,只要都是灵鼓县治下百姓,都是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