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25章

      尽管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苏禾和郁米就是亲母女两,可他就是喜欢。
    很长时间,郁景延不太明白,他到底喜欢苏禾什么?误会她的五年间,他一直都觉的苏禾脸皮厚,打不死的小强,还贪慕虚荣,可,为什么还那么喜欢她呢?
    许久之后,他明白了他喜欢苏禾深爱苏禾的真正原因。
    那就是,生活中的苏禾多姿多彩,百挠不屈,从来不跟任何人置气,只为了自己和女儿能快乐一点就快乐一点。
    那么积极,那么坚强,那么孤勇,又那么的接地气。
    他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她浸染透了。
    所以深爱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男人满脸温和的陷入回忆中。
    车里一大一小两个女人,还等着他必须站队一方呢。
    “快说!老爸!你到底向着谁!”郁米恶狠狠的冲着亲爹吼。
    苏禾也抬手拧住自己男人的耳朵:“你必须表态,我们两个你到底向着谁!”
    男人看了妻子一眼。
    又看了小郁一眼。
    迟迟不敢下决定。
    “我是你老婆诶!”
    “我们俩我们都姓郁哦。”
    郁景延:“……”
    他叹息了一口气,像是在为一个价值十个亿的合同做决定那般,豁出去的表情,一字一句的说道:“我向着我……媳妇儿!”
    苏禾立即眉开眼笑:“老公,这还差不多嘛。”
    然后,她冲着后座狗趴一样的小东西挑衅的笑道:“哼哼!小崽崽!和老娘斗,你太嫩了!”
    却不曾想,郁米笑的比妈妈甜。
    比爸爸更甜:“嘿嘿嘿,这就对了,这就对了嘛,老郁,我最喜欢你凡事向着你媳妇了,老郁,我支持你!
    支持你和苏大美吃二人烛光晚餐!”
    苏禾+郁景延:“……”
    “怎么样大美,你现在知道,谁最向着你了吧?”郁米朝苏大美挤挤眼。
    前面的郁景延忽而觉得,他有一种被母女两个合在一起套路了的感觉。
    很吃亏。
    而且,是哑巴亏。
    是一种,很甜很甜的哑巴亏。
    他一边开车,一边思索着如何整治整治小郁。
    能想出来的办法也就是,下次出门接媳妇,绝不带上小郁!
    看小郁还怎么嘚瑟!
    看小郁和怎么向着她亲娘。
    郁氏财团的大总裁是个说到做到的男人,两天后,他和媳妇儿的烛光晚餐,果然不再带着小郁了。
    所谓的二人烛光晚餐。
    当然是不能带任何的第三人,哪怕是两个人共同造就出来的小崽子,也不行!
    郁景延不光是不带小崽崽了,而且,他还变的越来越浪漫了。
    他不仅给妻子送了花儿。他还在用餐之前,给妻子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
    烛光下,两人对望而坐。
    男人将一个精巧细致的锦盒推到苏禾面前:“猜猜,是什么?”
    “耳钉?”
    男人摇摇头。
    “项链?”
    男人又摇摇头。
    这么小的盒子,应该不会是一枚手镯。
    那是什么?
    苏禾实在猜不出来了。
    她本身不太爱戴首饰,不喜欢穿金戴银,所以对金银首饰这方面缺乏想象力。
    她等不及了,便撒着娇对郁景延说:“快点嘛景延,别让我猜了,你不打开我自己打开了,反正你送我的我都喜欢!”
    这么多年了,这厮还没送过她礼物。
    第一次送,当然送什么她都喜欢了!
    郁景延轻笑着摇摇头,拗不过她,只好自己打开。
    锦盒打开的那一刻,苏禾愣了。
    那是一条玫瑰金的链子。
    链子的底端,是一枚心形的怀表。
    最主要,这个怀表的外壳是纯玉的,玉的里面,包着着金属怀表,让这块怀表不仅仅有表的外形,还有一种温润的玉的美感。
    这块怀表可以当表。
    也可以当一枚十分好看十分纯雅的心形项链。
    这还不算什么。
    当郁景延将心形怀表打开的时候,才是苏禾惊喜的双手捂着唇,眼眶都湿润了的时候。
    这块打开了的怀表里,刻着三个字。
    那三个字是:景爱禾。
    第258章 高甜
    景爱禾
    看到这三个字的一刹,苏禾的眼泪夺眶而出。
    她不是十八岁的小女孩。
    甚至,她都不是二十八岁的大女孩了。
    她已经二十九岁了。
    虽说最近一段时间,她一直在找恋爱的感觉,然而,也仅仅是想弥补情窦初开时候的一种缺失而已,事实上,逝去的心境,逝去的年龄,是永远都找补不回来了。
    可这一刻,苏禾真的很心动。
    景延将名下所有财产都送她了,给了她最为隆重的婚礼。
    然而,却都不及这一刻,他将这样一枚怀表送给她,怀表里刻着他爱她,这样让她感动。
    她流着眼泪笑着。
    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郁景延却低醇真诚的开口了:“苏禾,你将这块怀表戴在身上,时时刻刻感受我对你的爱,我要让你知道,今生今世,你都是我的最爱。
    郁米,包括我们将来所有的孩子,都得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