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章

      维斯科技初创便是在北美,后面即使搬回国内运营,上市敲钟也是在纳斯达克,核心技术与研发人员都在laser研发中心。
    但徐行知只是点了点头,面色未变。
    沈清央知道他是懒得讲话。
    他这人就是这样,不爱争辩,不好为人师,比起循循善诱,更喜欢做点表面功夫敷衍对方。
    是挺看不起人的。但别人看不出,还觉得他斯文讲礼貌。
    沈清央垂眼咬嘴里那块黏黏糊糊的拔丝排骨。
    -
    晚餐结束,大家各自去做各自的事。沈清央回卧室便接到一个工作电话。
    来自她的上司,律所人称女魔头的律师邹瑾。
    “邹律。”
    “空吗?”邹瑾问。
    空不空不由沈清央决定,她下班前提到要和很久没回国的家人吃饭,邹瑾还在这时候打电话来,显然那句“空吗”不是询问只是开场白。
    果然,还没等她回答,邹瑾已经语速飞快道:“你今晚加个班,把我们团队业务介绍资料和报价表模板整理出来,再做个简要介绍的ppt,明天开会用。”
    “好。”沈清央不假思索。
    挂掉电话她掏出笔记本开始加班,中途又接了邹瑾的几个电话,按照她提出的要求完善,十一点,沈清央将文件打包邮件发给邹瑾,起身去洗澡。
    擦着头发再坐到电脑前时,邮箱里已经有了邹瑾回复的修改意见。
    效率之快让人赞叹。
    好在沈清央已经习惯这种工作模式,简单修改后她又向邹瑾确认了一遍,这次得到对方“ok”的手势。
    于是安心打开吹风机轰隆隆吹头发。
    吹到八成干,她随手捞起一件开衫披在身上下楼觅食。
    她生活习惯还算健康,唯独爱吃夜宵这点不好,工作性质原因常到半夜,消耗太大很难不饿。
    走廊上亮着昏暗的夜灯,处处都静悄悄的。
    沈清央踩着静音地毯悄声下楼,转角走两步是厨房,还未靠近她便已经发现门边微弱的光。
    徐家夫妇和徐行恪都是早睡的人,此时接近零点,还没睡的除了她之外就只会有徐行知。
    都不用多想。
    脚步停在门外,电话交谈声在静谧深夜格外清晰。
    “说事。”徐行知嗓音一惯冷淡。
    “你这么凶做什么……”女声外放,但调低了音量,隐隐约约的撒娇意味。
    “知道现在几点吗?”
    “你不是也还没睡嘛。”她委屈。
    “我没功夫跟你调情。”
    “徐行知!”对面的姑娘跳脚。
    随后娇声消失,他耐心告罄,挂断了电话。
    沈清央站在门外听完这一场好戏,在听到徐行知挂电话时心头就滑过不好,果然下一秒,他推开门将她抓了个现行。
    二人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光线从他身后投来,蔓延至她脚下。
    沈清央一身米白睡衣,披着的长开衫也是素色,黑发落肩,活像个文弱的女鬼。
    徐行知抱臂靠在门边。
    深夜寂寂,他撩眸看挂钟:“十一点五十八。”
    “在加班。”她解释。
    他扯了下唇:“这么上心?”
    沈清央垂眼:“不对工作上心对什么上心。”
    片刻静然,墙上挂钟走过十二点,发出一声报时。
    徐行知不置可否:“说得对。”
    说完这句话他站直身子,与她擦身而过时微微停留,多问一句:“刚才听到什么了?”
    “没什么。”
    离得近,他身上洗浴用品的香气铺天盖地传来,佛手柑,温和冷调。
    像他这个人,对外人都温和,内里再冷情不过。
    “真话假话?”
    “你难道在讲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吗?”她抬手抱上自己的胳膊,纵使有暖气,夜里还是有些凉。
    “没有。”徐行知没什么情绪地笑了声,撂下这句话上楼。
    他走后一楼彻底陷入安静。
    沈清央站了会儿,打开冰箱拿了一片吐司和一瓶鲜奶。
    -
    卧室里的视频连线还在继续,徐行知回到电脑前,听那几个人说话的内容已经从工作转向没什么营养的闲谈。
    “行知干什么去了?”褚少云问。
    “谁知道,他不是回家了吗,兴许被他爸妈抓去问话了呢。”蒋序乐得调侃,“他爸不是教授吗,听说为人可古板。”
    徐行知扶着椅子坐下,伸手点开自己的麦克风,动静一传来褚少云和蒋序的注意力立刻就回来了。
    “刚才说的想法你觉得怎么样?”褚少云问。
    他们三个是维斯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公司在硅谷创立两年后褚少云和蒋序决定回国开拓市场,而徐行知则留在美国研发中心同时接手分部。
    至今六年,公司做到激光雷达行业龙头,商业上遇到的麻烦事也越来越多。看着公司内部草台班子一样的法务团队,褚少云想找专业的律所签固定长约。
    徐行知对此没什么意见。
    作为cto,他很少插手维斯商业事务,一律交付褚少云和蒋序,他的重心一直放在研发部。
    “那就这么决定了。”褚少云拍板,“观越律所的邹瑾以前是我校友,我对她的能力还是很信任的,明天我们去观越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