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79节

      除此之外,纪元的建议里还说了,稻田里养鱼,还要挖鱼沟,稻田堤埂要加宽加高,并且要拍打得十分结实。
    总的看下来。
    若说后者,本地人大概是不怕出力气的,挖沟渠都不怕,还怕加宽堤埂?
    想来,还是没钱买鱼苗鸭苗。
    讲到最后,还是一个字,穷。
    纪元又想到山上的那些水冬瓜树。
    这件事,或许可以提前?
    本来还想等等,现在看来,真的不能等。
    说做就做。
    但问题在于,他对水冬瓜树的树皮提炼出橡胶,也只是一知半解,必须自己动手实验才是。
    纪元从还未开始修建水渠的村寨里选地方,最好是能住在村寨里面,这样更方便得到水冬瓜树的皮。
    他干脆从衙门拿来修建水渠的名单,刘大人他们按照顺序,排了时间,也是让村寨的人不用干等着。
    名单最后一个寨子,就是李老爹最后去的地方。
    “就这吧,白越寨。”他们排到最后一个,时间也更充裕,按照最近的进度来看,李老爹要等到十月份才能过去。
    本地人还是更想修水渠,纪元不好过多打扰。
    上次跟纪元一起去通知收割稻子时的小吏笑了:“这个寨子咱们上次去过,就是白阿婆家。”
    是她家啊。
    纪元还很喜欢她做的醪糟。
    这个叫柴烽的小吏,现在给纪元打下手,今年二十五点他精力充沛,既然要去白越寨,那他肯定要跟着。
    宁安州衙门对纪元的想法只有支持的份。
    虽然不知道他说的橡胶是什么,却懂得纪元讲的,只要做出橡胶,便可以做出防水的鞋子。
    防水鞋子,他们这?
    当真?
    只要能做出来,那肯定全力支持啊。
    纪元去白越寨之前,还到了最近的一个村寨,村寨里热火朝天地,全都按照李老爹给的方法挖水渠。
    这事辛苦,大家却也愿意做。
    纪元去的时候,不少人还在打招呼。
    他们都认识纪元,知道是他带来的这些好办法,故而对他很有好感。
    纪元看着山泉水流淌下来,又看着翻耕的稻田,只觉得景色极美。
    刘大人他们也是跟着各地看情况,好在挖沟渠,要的就是人力。
    加之现在农闲,都是有时间的。
    邬人豪跟在李老爹身边。
    大海则还在教学,他现在都快总结出教学经验了,不仅课堂上讲解,还带着人去实地学习。
    所以纪元带着小黄,柴烽就一起走了。
    他们要去白越寨,想办法提炼出橡胶。
    只有提炼出这东西,才能让当地百姓赚钱,从而去买鸭苗跟鱼苗。
    这里自然也有个问题。
    橡胶做出来,肯定很赚钱,那他们会不会直接放弃种田,专门种这种经济作物?
    从而让本地改稻为橡胶?
    这自然不是。
    一个是商籍的身份会限制大家的选择。
    二是靠着土地吃饭的农民,也不会让自己承担那么大风险。
    不种粮食这个选择,就不在大部分人的考虑范围。
    还有最后一层原因。
    天齐国也好,其他古代王朝也好,都会规定种植农作物跟经济作物的比例。
    绝对要保证粮食安全。
    故而纪元的橡胶还未提炼出来,刘大人他们已经在思考什么样的比例合适了。
    纪元感觉,刘大人真的对他太过信任了。
    明明他连橡胶是个什么东西,都没说个所以然,他就能直接相信。
    其实纪元完全想错了。
    他是不好解释轮胎这东西,但他用鞋子来举例,已经让刘大人心动了。
    做出来一双防水的鞋子?
    价格还会很低廉?
    稍微一说,刘大人便有些迫不及待。
    他知道,只要这东西真的能做出来,便会改变当地的生活。
    更能像纪元说的,让本地人发家致富。
    纪元提起鞋子,虽然只是个举例子,但也确实打算从鞋子开始做。
    这个东西大家都需要,而且不涉及更为敏感的东西,以鞋子开头,绝对没错。
    可要说其他东西的设计,必须也加入其中。
    只是那样复杂的设计,就不是他能完成的。
    需要真正专业的人。
    工部的人?
    他们这工部的人,大多使唤不动啊。
    刘大人信任自己之后有多好说话,武新府那边的人就有多难说话。
    修水渠都不上心,更不用指望别的。
    纪元摇摇头,跟小吏柴烽一起去往白越寨。
    就在他们要出发的时候,在城里休息的李老爹急匆匆赶过来,开口便是:“克哪点儿啦!”
    纪元从六月底过来,如今马上九月,自然听懂李老爹是问去哪。
    纪元答:“我们还有公务,要去白越寨一趟。”
    “喃回?”李老爹有点不好意思道,问纪元什么时候回来。
    这事,纪元也说不好的。
    什么时候提炼出橡胶,他什么时候回来。
    李老爹思前想后,还是把自己的事给说了。
    他八月初三过来,一直到忙到这两天才休息,准备等到九月初三继续去定其他村寨的水渠。
    回宁安城休息这两天,宁安州衙门还把他的酬劳给了一半过来,给的金额还很合适,就是市面上的价格。
    连时间带技术,一共二百七十两银子,现在给了一半。
    李老爹先是松口气,原本还怕官府不给钱呢!甚至想好了,如果官府赖账,他也可以弥补损失。
    李老爹想要弥补“损失”的方法便是。
    把这里的好技术,带到外面去。
    在看到宁安州的方案时,李老爹先是吃惊,倒不至于觉得多开眼界。
    这种巧思虽然不容易想,却也不是开天辟地。
    但把一连串的方案拿出来,李老爹心里已经在买买三三地喊。
    他给武新府修水渠那样久,还不知道方法可以这么完善。
    所以他想好了。
    这地方的官府要是不给钱,拖欠银子,他就用这个技术去赚钱!
    只是没想到,宁安州虽然偏僻,给银钱却及时,对他也很客气。
    谁知道,收了银子的李老爹非但没有松口气,反而根本睡不着了。
    这钱,他该要吗?
    怎么觉得,对方拖欠他银钱,他把技术带出去,才更赚钱啊。
    李老爹郁闷,他还是头一次想让东家不给钱!
    想了许多,李老爹听到负责水渠之事的纪元要出去公务,这才着急了。
    路上甚至是邬人豪扛着他过来的。
    邬人豪气都不喘的,低声把事情告诉了纪元。
    甚至当着李老爹面讲的。
    李老爹:啊?
    这么不留面子的吗?
    纪元听了,倒是不觉得诧异,对李老爹道:“您现在的意思是?”
    李老爹干脆道:“能不能这样,草民不收官府的酬劳,但是这技术,我给带出去?”
    “你倒是精明。”纪元听出其中的意思,忍不住道,“这技术,远超三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