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86节

      要说实际的建议?
    朝中吵三个月都吵不明白的事,问这些还未做官的人?
    想什么呢。
    今年的策问题目,让拿到试卷的殿试考生们精神一振,随后汗流浃背。
    对策,首先要看清楚策问题目。
    而这策问题目,实在是太过详细,而且跟他们息息相关。
    不对,跟没考中进士的考生息息相关。
    他们虽然已经是进士,但身份立场一时间还未能转换,这会忍不住擦头上的汗。
    可纪元细细看来,其实跟他们这些进士也是有关系。
    因为皇上那么长一段话翻译下来。
    其中心思想便是,如今的科举取士有些僵硬,科举一年一年上来的人才那么多,好位置就那么多,所以这些人要怎么用。
    如何使用人才,这也是常见的议题之一。
    这也是科举制度规范化以后,朝廷面临的问题之一。
    一个是,以经义取士,学的都是儒家道理,真正做事,却不好说。
    二是,一年年的童试,三年一次的乡试,会试,官员真的太多了。
    在村里,会觉得秀才珍贵。
    到县城也就算了,县城里觉得举人最厉害,而那些举人在府学里,也是一抓一大把。
    现在到了京城。
    好家伙。
    大家都是进士。
    这满朝文武,又有几个不是进士?
    其中对比武举也是一样。
    如今太平盛世。
    武举不开也就那么回事。
    皇上为什么不在意?自然因为不是紧要关头。
    单看以邬人豪那种天赋,武将那边都不怎么在意,便知道了。
    位置就那么几个,在意你了,那我家的人怎么办?
    这些在后世总结下来的弊病,当朝人不是看不明白,是 不好解决。
    首先,科举制度肯定值得肯定。
    在普及教育,以及选士公平上,已经相对来说做得很好。
    如今所谓的僵硬化,也是科举完全压制其他学科所致。
    但凡稍微给其他学科松快一些,比如数学,天文,农业,都会飞速发展。
    纪元可太相信其他学科老师们的潜力跟能力。
    比如府学数科的高夫子,他的能力,可是完全被埋没了。
    即使如此,他从未停止自己的研究。
    就像开放武举,给武营,邬人豪他们一个舞台一样。
    给高夫子他们一个舞台,必然会让朝野震惊。
    甚至,他并不喜欢的球混混们。
    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或许不再是混混,而是真正的职业球员。
    大家缺的是能力吗?
    不是的,是机会。
    纪元洋洋洒洒,结合现代的目光,结合后世的总结,再有当今的情况。
    不知不觉中,竟然差点把字数写超了。
    只好再精炼文章,按照策问的规矩来写。
    写完之后,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等要交卷的时候,纪元手一顿。
    今日的策问题目太切合实际,他不由自主,答得也是真情实感。
    要说科举一路走来。
    纪元也发现自己的特性。
    但凡考试,总会觉得精力充沛,越写越精神。
    可很多时候的试卷,都是应试而答。
    真正真情实感所写,不超过十篇。
    没想到在殿试上,皇上这一题目,也激发出他心中所感。
    他这边的动作,在最高处人眼中一览无余。
    眼看考试快要结束,他们自然要过来的。
    皇上,李首辅,楚大学士,三人心中想法不一。
    可目光几乎都在纪元身上,眼中全都带着欣赏。
    李首辅不经意看向楚大学士,心道,你这么欣赏,怎么刚刚还在挖坑?
    楚大学士笑着附和,对比自己年长,还比自己官大的李首辅,他可恭敬着呢!
    等会。
    李首辅皱眉。
    楚大学士看出李首辅明白了。
    哎,这么好的好苗子,谁不想要?
    可会试放榜之后,多少人去请,人家就是不动。
    这事别说他知道,皇上也知晓,否则皇上为何那样欣赏。
    这种情况,还是要用点小伎俩。
    等纪元知道寻求庇护的时候,楚大学士的门庭,可是冲着这位会元敞开的。
    拉拢新科进士。
    这是大家都在做的事啊。
    再说了,他楚大学士,说的可都是好话!
    那些人早就对一个穷小子当上会元而不满,楚大人的几句话,只是添油加醋而已。
    纪元迟早要面对那些人的嫉妒,纪元也迟早要找人庇护。
    而楚大学士,将这些事提前了。
    纪元还未入官场,已经被老狐狸们盯上了。
    殊不知是好是坏。
    反正有一点可以肯定。
    纪元以后的仕途,大概不会有太大问题。
    李首辅想的是,让这孩子顺顺利利考完试就好。
    楚大学士想的是,让这孩子赶紧进自己阵营里来。
    皇上?
    皇上很兴奋。
    他真的觉得连中三元,连中六元非常好!
    他很希望纪元能被选中前三,自己最好还能真的选中。
    皇上甚至头一次可惜,自己不能直接点人当状元啊。
    还是要维护科举公平为妙。
    看纪元方才的动作,是有什么不对劲吗?
    后面小太监看着,忍不住羡慕今年的会元。
    哎,这小子,以后肯定高升。
    连皇上都这么关注。
    接下来就看纪元策问答得怎么样了。
    考试时间到。
    约莫中午,宫中送来饭食。
    按照定律,已经不是大饼了,而是每人两个精面馒头,再加一份例汤。
    吃过后,众人继续答卷。
    直到下午未时末,下午三点,由宫中士兵将卷子一一收回。
    到这里,所有人都要放下笔墨,松口气了。
    殿试结束了。
    一场长达近十年的考试,终于结束了。
    从童试到乡试,再到会试,如今站在最高的殿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