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我在八零搞运输 第222节

      知道李玉敏手里有钥匙,林北直接找到李玉敏,跟李玉敏说明来意,李玉敏直接带他看相隔不远的五套房子,租金便宜,林北当场决定租五套房,李玉敏打电话通知房主到街道办签合同,等房东的时候,林北让李玉敏给他办暂住证。
    林北带齐了证件,李玉敏直接给林北办理了暂住证。
    房东来了,林北和五个房东在街道办签了租房合同,林北当场付了半年租金。
    林北二人和房东一起离开。
    林玉章留在了榴城街道,骑车到处逛,调查这里有几个菜市场,林北回到了金阳街道办,带员工们前往榴城街道。
    到了榴城街道,林北才跟他们说他在榴城街道给他们租了房子。
    林北带他们参观五套房子,安排10个老员工带16个新员工住最大的那套房子,剩余4套房,每套房安排住12个老员工、3个新员工,大厨林玉章和他的徒弟赵二棍跟第三组住一块。林北告诉他们,这就是分组,第一组负责给街道办建房,剩余四组接外边的活,又给每一组安排了组长、副组长,就带一部分成员到杨柳村买旧床。
    成员搬床回去,林北父子俩去找张伟。
    林北跟张伟聊了会儿天,了解到大年初六以后,陆陆续续有人找他租脚手架。水泥商、沙石商过完十五才开工,瓦匠工头已经找张伟租脚手架,侧面说明有不少市民打算翻新或者重建房子,跟风心思作祟,林北料想马上会迎来一个建房小高(氵朝)。
    林北心里有了底,跟张伟预定了五组脚手架,付了定金,又跟张伟买了一堆家具厂不要的废料。
    废料不值钱,如果林北让张伟送货上门,就给张伟油钱、人工费,如果不让张伟送,给张伟一块钱。想着还没开工,林北选择让员工自己运。
    林北带着孩子离开。
    父子俩回到出租屋,一部分人在打扫院子,一部分人在院墙后面刨地,他们要在那里种上菜。
    林北喊人到杨柳村拉废料,众人放下手头的活,拿收拾院子找到的尿素袋、绳子,骑车跟林北走。
    众人运废料的时候,林玉章带着赵二棍生火做饭。
    大家把运回来的废料堆在西南墙角,半面墙被堆满了废弃木料,饭也做好了。
    林北在这里吃过了饭,带着孩子回五号巷。
    第二天早晨,父子俩早早起了床,刷牙洗脸,抹好了香,林北拿着两盏灯笼走到院门口,林聪抱着小锤子跑到院门口,把锤子递给爸爸,从爸爸手里接过灯笼,林北从兜里掏出两枚洋钉,把洋钉钉在门楣两端,林北放下锤子,把林聪举过头顶,林聪把灯笼挂钉子上。
    父子俩欣赏了一会儿灯笼,带着十袋糯米粉、五包白砂糖、六斤白芝麻去出租屋,林玉章拿着食材去做汤圆,林北带着孩子出了门。
    今天是正月十五,手艺人没有因为过节而休息,他们或是坐在店门口,或是在后院忙碌着,一根普普通通的竹子,在手艺人手中变成箅子、屉子、簸箕、甑子、背篓、筐子、椅子、竹席、竹桌、柜子、床……林聪被爸爸牵着走,视线总是停留在路过的手艺人身上。
    父子俩走进灯笼店,买了十盏大红灯笼离开。
    两人刚回到院子里,林聪就被林南带去挂灯笼。
    林北没去管他俩,寻着熟芝麻香味走过去,就看到赵二棍把熟芝麻倒入老式陶瓷蒜臼里,拿起捣蒜槌捣芝麻,一群人馋的流哈喇子,趴在桌子另一端,伸长脖子看,赵二棍一边叮嘱他们别偷吃簸箕里的熟芝麻,一边低头捣芝麻。
    大家馋的很,怕自己忍不住偷吃,跑到屋后继续整理菜地了。
    和面的林玉章见大家跑了,收回了目光。
    赵二棍把捣成粉状的芝麻倒入搪瓷盆里,继续捣芝麻。
    盆里的芝麻碎一点点增多,满的冒了尖,赵二棍又拿了一个盆,匀一半芝麻碎到这个盆里。白砂糖被他倒入芝麻碎上,橘红色的太阳升到屋脊上,撒了一层橘光在晶莹透亮的糖上,赵二棍拿筷子搅拌,美好的色彩像一道道流光携着芝麻碎起舞,赵二棍咧着嘴搅拌。他放下筷子,把两盆馅料放到一旁,把架子上的竹匾拿出来,撒了一层面粉,把竹匾放回架子上。
    糯米粉不像面粉那样有韧劲,赵二棍是新手,包汤圆不会封口,即便他勉强封了口,汤圆总是出其不意裂开,为了不糟蹋珍贵的粮食,他老老实实生火烧水。
    林玉章捏两下,就捏出一个面皮,面皮裹上芝麻,滚入虎口处,虎口张合几下,汤圆转了两圈,封口就合上了,双手交换颠两下,白嫩嫩的汤圆滚入竹匾里。
    林玉章把一匾汤圆放入架子第二层,抽出最底下的竹匾,把竹匾放最上面一层,继续包汤圆。
    水烧开了,赵二棍端走竹匾,把汤圆下入锅里,转身在竹匾上撒一层面粉,把竹匾放回架子里。
    锅底的火烧的很旺。
    赵二棍拿着大勺子抵着锅底,顺着一个方向滑动,防止汤圆粘锅底。
    汤圆漂浮起来,赵二棍吆喝一声,大家拿着搪瓷盆冲了过来,赵二棍给大家打饭。
    这锅有二十个人吃上汤圆,汤圆甜到他们心里。
    没吃到汤圆的成员端着盆翘首以盼,等了半个小时,终于吃到汤圆,心里分外满足。
    林北带着林聪排队打饭,吃到心心念念的汤圆,父子俩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林北要去礼品店,去之前跟他们说:“榴城街道空置的房子多,你们住这里,平时跟街坊多走动,也不需要打好关系,能聊天就行,探探谁家想卖房,如果钱够了,就把房子买下来。”
    去年五月份,林北带了20人到市里打拼,曾告诉他们会带他们赚到钱,在市里买房,他们对新来的40人说了同样的话,60人只是把这句话当做美好的期盼,并没有认为会实现。昨晚,他们又告诉新来的成员这句话,新来的成员带着美好的期盼入梦,梦到他们在市里有了家,醒来面朝露出地平线的太阳微笑,在心里给自己默默打气,虽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市里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他们可以在家里修两层楼房。
    正在吃汤圆、喝汤的人抬头,怔愣看林北骑车离去的背影。
    他们敢想,同时又不认为自己所思所想能够成真,是那么的矛盾。直到这一刻,他们依旧不认为他们能买得起房子,也不敢想象有人愿意把房子卖给乡下人。林北相信他们在榴城街道住的够久,慢慢发现榴城街道的房子比金阳街道便宜了不止两倍,市民对榴城街道有着深深的偏见,他们会想‘嗐,城里人嫌弃这里晦气,我们是乡下人,整天灰头土脸,不怕晦气,可以捡便宜买一套房,在城里安一个家’。
    在城里买一个有瑕疵的房子,他们才会踏实。
    现在他们把林北的话当做一个鼓励,鼓励他们和街坊交流,融入这里,他们笑着埋头干饭、喝汤。
    父子俩到了礼品店,给店铺挂了两个大红灯笼,林北带着林聪到隔壁找陆江河。
    陆江河从食品厂拿了几十盒礼盒,分别寄给沪市的姑姑、深圳的合作商,刚刚姑姑打电话告诉他收到了迟来的新年礼物,小他十八岁的表妹骑着他送的小三轮车给她姑姑送礼,车身小小的,却能装两盒礼盒、一箱水果,小表妹骑得虎虎生风。他在深圳找厂子生产自行车,特意让合作的厂子给他做一辆小三轮车,车身上喷了红漆,他回淮市,从沪市中转,把车送给小表妹,小三轮车成了小表妹的新宠,原本最受宠的小自行车失宠了。
    陆江河挂了电话,就看到一个小孩跨越高高的门槛跑进来,人还没站稳,就拱手:“叔叔,元宵节快乐。”
    林北大长腿跨进去,扶正小孩歪倒的身子,小孩抱住爸爸的大长腿,倚着爸爸朝陆江河龇牙笑。
    林北和陆江河聊了一会儿天,拜托陆江河给他留六台一模一样的电视机,父子俩又回到食品厂,在食品厂的大门上挂上了两个巨大的灯笼,林北拉了两根电线,在灯笼里装了两个灯泡。
    林聪跑院子里玩,林北走进办公室打电话,约建房材料商到茶馆喝下午茶。
    下午,大家在茶馆汇合,赵康、刘义海把他们的小舅子周航也带来了。
    众人从林北卖货中寻找到了灵感,打算过完十五,安排业务员出门签单子,想要厂里的效益好起来,必须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
    他们打算做出改变,心里却没底,林北打电话找他们喝茶,大家不约而同推掉其他应酬过来赴约。
    今天茶馆的评书人说乞丐皇帝朱重八,朱重八是根正苗红的贫农,还是三代贫农,那年黄河泛滥,北方百姓失去家园,沦为流民,淮河沿岸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瘟疫、旱灾,元末百姓苦不堪言……评书人说到贫穷的朱重八无法给父母、血亲置办一身寿衣,找不到一块安葬他们的土地,茶馆的人泪眼婆娑,当评书人说:“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1
    林北牵着孩子走进茶馆。
    林北不知其深意,林聪同样不知。
    早已在茶馆等候林北的众人看到林北牵着一个孩子走进来,朝林北招手,父子俩朝他们走过去。
    林北没来的时候他们听评书,林北来了,他们和林北闲聊。
    男人聚在一起,普遍谈政治。可能因为林北带孩子过来赴约,他们聊了几句政治,把话题转移到孩子身上,感慨国内现代教育起步晚,差了国外至少百年,说到最后感慨一句:“还是得送孩子出国念书。”
    孩子找到信仰的前提下,林北不反对孩子出国。在林北心里,孩子找到了他们的信仰,无论他们飞的多高多远,不会走错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林北无意去改变他们,便没有参与这个话题。
    众人聊了一会儿孩子,便说起了他们将要进行的改革。
    他们想听一听林北的意见,林北想了一下说:“仅守着一亩三分地,即便深耕,亩产也只能增加百十斤,想要增加粮食数量,得租别人的地种植粮食。”
    水泥厂厂长刘义海抓一把花生分给众人,问:“你的意思是把水泥卖到其他地方?”
    “我跟你说种粮食,你说销售水泥。”林北顿了一下说,“把怎么得到大量粮食的方法套用到销售水泥上,能不能成,你可以试试。”
    “可以尝试一下。”窑厂厂长陈良山若有所思道。
    “也不能忽略深耕。”赵康说。
    到底怎么深耕,怎么扩大销路,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
    来茶馆前,林北到丽皇大饭店订了一桌饭菜。众人在茶馆坐了一个下午,直接去了丽皇大饭店。
    饭桌上,林北和大家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
    众人不解,林北卖礼盒那么赚钱,何必花费时间、精力建房子,和卖礼盒相比,建房子赚的钱压根不够看。如果说林北用差的建房材料赚大的差价,他们能够理解,但林北订的全是好的材料,这让他们看不懂林北。
    他们知道林北的出身,也知道那些泥瓦匠和林北来自同一个地方。林北和其他人合伙开了食品厂,显然林北的事业重心放在食品厂上,他之所以没有解散建筑工程团队,会不会是给同乡一个出路?
    因为如果林北解散了建筑团队,人心也就散了,他们单独在市里干,很快被本土瓦匠工排挤走,他们只能回家。
    众人认为自己看到了真相。
    林北不指望给人建房赚钱。他既然不图钱,总得图声誉吧。只有声誉一直好,他的同乡们才能在市里立足。
    大家默默分析,自认为摸到了林北的底线,底线就是用真材实料建房。林北在建筑方面没有更高的追求,与他们而言,林北不能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利益,没有必要和林北维护好关系,但是林北在卖礼盒方面一枝独秀,谁也不能保证他们的厂子效益一直好,他们相信这些年,该赚的、能赚的钱他们都赚了,他们总得给厂子、员工留一条退路,万一厂子倒了,可以把厂房和员工打包卖给林北,这也算给厂子和员工安排一个好的归宿。
    众人默契的选择不跟林北弄虚作假,林北找他们采购建房材料,安排给林北发他采购的规格。
    林北打点好材料商,确定他不在,这些生意人不会拿次的充当好的糊弄建筑工程队成员,也防着成员,一旦有成员心大了,动了坏脑筋,私下里联系材料商把好的建房材料换成次的建房材料,材料商会知会他一声。
    林北和众人在饭店门口分开,带着小孩到旧码头看灯会。
    林聪坐在竹椅里,扶着车龙头抬头看飞到夜空上的星星。他指着天上说:“爸爸,星星从这个方向飞到天上上班,月亮呢?它从哪里飞到天上?”
    “它们不是星星,它们是孔明灯。”林北看着夜空中的灯火说。
    “灯?它为什么会飞?”林聪惊奇问。
    林北把取得初中文凭的聪聪告诉他孔明灯飞上天空的原理告诉没有小学文凭的聪聪。
    林聪:“哦。”
    他听不懂,但是他记住了爸爸说的话。
    父子俩到了旧码头,被一堵巨大无比的灯墙震撼到了。灯墙上挂满了灯笼,灯笼上写了字,林北锁了车,扛着林聪走过去,林北读上面的字,读了一半,意识到是灯谜,他带着孩子在这里猜灯谜,遇到不会的,林北说:“下年,我说不定就会了。”
    “嗯嗯。”林聪重重点头。
    父子俩被戏文吸引,他们过去看艺术家唱戏。
    林聪看不懂,看了一会儿就失去兴趣了,捧着爸爸的头,让爸爸看那边。
    路灯下摆满了摊子,林北迈步朝那里走去,给聪聪买了一个孙悟空糖人,买了五个孔明灯,父子俩给自己放一盏孔明灯,给家里的余好好放一盏,又给林志炳、徐红英放了孔明灯。
    父子俩晚上玩疯了,第二天起晚了。
    两人匆匆吃了早饭,林北带着孩子找地方打印小广告,然后去取牌匾。
    父子俩到了办公场地,成员全在,有人打乒乓球,有人在里面的屋玩乐器,也有人在看报纸。
    街道办给活动中心订的报纸,现在街道办把场地租给林北,孙德川没有取消订报纸,成员们到了办公室,没过多久,邮差过来送报纸,正好遇到孙德川推车进入大院,孙德川跟成员们打了声招呼,让他们随便看。
    所以林北进入办公室,就看到有人在看今天的晨报。
    林北从成员口中了解到事情经过,放下牌匾,到前面那栋房子找孙德川,跟孙德川说他每月把订报的钱给街道办。
    孙德川嫌弃费事,跟林北说不用:“等街道办给你结尾款,一起算账。”
    孙德川都这样说了,林北也不好说什么。
    林北回到办公室,指挥大家把牌匾挂起来,然后安排人到和平路附近贴小广告。
    林北把图纸备份给第一组,让他们先研究,他骑车带孩子到厂房附近转悠,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厂子卖二手拖拉机,如果没人卖,他回家再跟乡里借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