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05节

      有汪妈打理一切,楚王殿下在东五所的日子,自然过得十分顺心。
    他还是单日去大本堂念书,顺便欺负一下老七;双日出宫到诚意伯府上课,顺便逗弄一下刘璃。
    然后晚上回宫陪母妃吃饭,隔三差五也会坤宁宫跟母后吃个饭,然后回家开心的喂牛养熊猫,真叫个无忧无虑乐无边……
    ……
    时光如水,转眼盛夏。
    南京城变成了一座蒸笼,酷暑闷热,令人无处躲藏。
    诚意伯府,师徒上课的场所,也转移到了院子里。
    蝉鸣中,浓阴下,铺着宽大的竹席,师徒席地而坐。
    对朱桢这种富态少年来说,夏天格外难熬,哪怕摇着蒲扇吃着冰镇西瓜,依然汗水津津。
    再看刘伯温,依然身穿严实的道袍,全身没出一丝汗,盘膝端坐在蒲团上,微风轻拂着他花白的长须,端得是高人风范。
    如果没有那段黑历史的话……
    “师父,你黑眼圈好重,还没精打采的?”朱桢见他反应迟钝,话都说不大利索,实在忍不住问道:“这个年纪就不要夜夜笙歌了吧。”
    “放屁,老夫是那种人么?我是连日夜观星象,累得懂么?”老刘这下倒给气精神了。
    “哦。”朱桢点点头道:“大望远镜有那么好玩么?这么久了还没玩腻?”
    “那满天的繁星,多么让人沉醉啊。”刘伯温叹口气道:“老夫只恨白天太长夜太短。”
    “那你跟我父皇还真有一拼,”朱桢不禁笑道:“他这阵子,每天用了晚膳,就屏退左右,于禁中露坐,玩察天象,听说时常通宵不睡呢。”
    不过朱老板的精神头可比老刘强多了,人家熬通宵不耽误上朝,还能宵衣旰食的批奏折。所以说这人和人的体力,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正常,今年星象变异,不符常规。”刘伯温却毫不意外道:“五星紊度,日月相刑,实乃大凶兆。”
    “什么,什么大凶兆?罩杯多少?”朱桢一脸懵。
    “就是说,与平常相比较,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这五星在天际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日月之间发生了冲克。”本门学问头一条便是要‘上知天文’,所以刘伯温解释的很仔细。
    “二月,岁星逆行,入太微垣;三月,荧惑进犯井宿;四月,荧惑进犯鬼宿;五月,太白进犯毕宿、井宿……”
    顿一下,他接着道:“自六月戊子至今,有客星停留于胃宿,大小如弹丸一般,颜色呈白色;停留几日之后,此星更加明亮,进入紫薇垣,扫到文昌,很快进入张宿,经久不消。”
    “……”朱桢都听傻了,这都是啥跟啥啊。直到最后他才稍微听懂一点,一脸恍然道:“哦,彗星啊。”
    “嗯。”刘伯温面色严肃的点头道:“岁星入太微,应在诸侯有受诛者。孛星入紫微、过文昌,应在朝纲倒错,天子失德……”
    “我艹……”朱桢结舌半晌,缓缓问道:“师父,你说的这些,自己信么?”
    “原先是深信不疑的,但自从……唉,就那么回事儿吧。”刘伯温幽怨的白一眼孽徒。
    他永远不能原谅这孩子。
    一是噗噗;二是这熊孩子给了自己望远镜,还怂恿自己去看月亮,看星星。
    从他对镜仰望月空的那天开始,天文星象学便不存在了……
    “可是皇上依然深信不疑,钦天监依然深信不疑,那么多儒士依然深信不疑。”然后刘伯温沉声道:“所以星变,依然是了不得的大事。”
    “明白。”朱桢点点头道:“天变固然是自然现象,却可以让人解读出自以为是的预兆,然后采取所谓‘合乎天道’的行动……所以老师认为,接下来会有大事发生?”
    第三二四章 上书
    朱元璋厉禁天文,但凡有私学者遣戍,敢教授者处死。只准钦天监官员修习此道,且令其‘永远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天文历算,不许学习他业’,为的就是防止他人管窥天意,传布天文,借机乱国。
    之所以如此严防死守,是因为朱老板真的很信这玩意儿啊。
    而我们知道,成功人士之所以大都笃信玄学,是因为他们的成功,本来就是玄学。
    开局半个碗的朱老板,尤是如此。
    而且他成功路的重要节点上,也离不开玄学相伴。
    鄱阳湖之战前,朱元璋举棋不定,是否与陈友谅决战。是刘基跟他说:
    ‘昨观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师胜之兆,愿主公顺天应人,早行吊伐。’
    朱元璋便大喜道:‘吾亦夜观天象,正如尔言。’
    于是命大军进发,与陈友谅决一死战。
    吴元年十一月,‘金、火二星会于丑分,望后火逐金,齐鲁之分’,朱元璋命刘基占曰‘宜大展兵威’。于是,朱元璋谕徐达北伐大军由江淮北上,攻克山东。
    ……
    “所以说,师父,那两次都是你在利用天象,帮我父皇下定决心么?”蝉鸣声中,老六问道。
    “可以这么说吧。”刘伯温缓缓颔首道:“鄱阳湖之战,我军左右皆敌,只有背水一战,别无选择。主公天纵奇才,对此自然心知肚明,只是顾虑张士诚部会趁机偷袭应天,故而迟迟举棋不定。老夫不过是因势利导,推了他一把。”
    “北伐之战则是另一种情况了,元朝依然有庞大的军力,只是人心崩坏,毫无战意。此等情形下,我军宜速战速决、直捣大都。只要逼得元顺帝北狩,则在内地的元军便会不战自溃,王保保也回天乏术。
    “相反,若是我们稳扎稳打,让对方定下神来,则会陷入苦战,再想彻底驱逐鞑虏,就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了。”刘伯温淡淡道:“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老夫自然要用尽手段,劝你父皇大展兵威了。”
    “明白了。”朱桢受教道:“天象即天心。解读天象者,就是在解读天意。像师父这样的权威专家,就是上天的代言人啊。”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言外之意很明白……就像东王之于天王吗。你也不知道他哪句话真是代天发声,哪句话又夹带了私货。
    “没错。”刘伯温捻须微笑道:“孺子可教。”
    “麻烦的是,权威专家也无法垄断话语权,其余大大小小的神棍,也会按照自己的心意,给出符合自己立场的结论来。”朱桢叹了口气,问道:
    “不知这次,他们会怎么解读呢?”
    “不外乎分封、空印和清丈。”刘伯温目光湛然,了然于胸道。
    ……
    洪武九年六月的这次星变,持续的时间无比漫长。那颗孛星在紫微垣中足足划过了四十八天。
    待其消失不见时,已经是秋叶泛黄了……
    如此明显又持久的星变,而且是在代表天子的空域中,自然引起了朱老板极大的不安,他不得不斋醮整月,来向天反思自己的罪过。
    同时,命钦天监的官员,用心研究星象,揭示上天示警。但不论是他自己对照天文书得到的结论,还是钦天监的禀报,抑或宋濂等大儒的说法,都指向这标志着国有大难,或天下有不平之事。
    于是在九月初九重阳日,朱元璋不得不下诏罪己,并要求天下人士上书朝廷,指出政治得失或不公之处,提出批评或建议。
    一看到这条诏书,刘伯温便对弟子叹气道:“你父皇终究没有坚持住,还是被压得乱了方寸。可见越是强大越是脆弱这句话,放在洪武皇帝也没有错。”
    朱桢面色沉郁的点点头,父皇立法过严,用刑太峻,尤其是一个魏观高启案、一个洪武大移民,还有今年的空印案,得罪人实在太多。不知多少人对他恨之入骨。
    平日里,那些对他恨之入骨的人,迫于他的严刑峻法,不敢吭声。现在他居然主动让人上书指出自己的过失,那不正合那些人的意么?
    朱桢已经能预见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了……
    ……
    果然,短短一个月时间,中书省便收到了上千份《奉诏陈言疏》。
    中书省官员正要按惯例,拆封这些奏疏,却被左丞相胡惟庸喝止道:
    “大胆,皇上明白下令,要求人们大胆直言!我等怎么能越俎代庖,替皇上看这些奏疏呢。”
    “是,相爷。”中书省官员,便将这些奏疏全都放回匣中。
    “贴上封条,送去武英殿。”胡惟庸又下令道。
    “遵命。”
    看着手下人将那些奏疏全都抬出去,胡惟庸这才转身进了值房。
    “相爷。”中书左丞丁玉跟着走进来,关上值房门道:“这样不妥吧?”
    “有何不妥?”胡惟庸端坐在书案后,一边翻看奏章一边头也不抬道。
    “里头肯定有很多……”丁玉咽口唾沫道:“欺君罔上的狂悖妄言啊!”
    “那又怎样?”胡惟庸淡淡道:“是皇上亲自下旨说‘务求直言、言者无罪’的,就算有些过分的话,也是治世气象。”
    顿一下,他抬头瞥一眼丁玉道;“还是丁相觉着,皇上没有唐太宗虚怀若谷的气度?”
    丁玉心说那不废话么。面上只能讪讪摇头道:“相爷,你是知道我的,不是那个意思。”
    “那你是哪个意思啊?”胡惟庸好整以暇的问道。
    “我就是担心,惹恼了皇上,咱们吃挂落啊。”丁玉只好说大实话道。
    “哈哈哈。”胡惟庸大笑着搁下笔,起身拍了拍丁玉的肩膀道:“第一,天塌下来,个高的顶着。这挂落本相来吃,还轮不着丁相倒霉。”
    “是是……”丁玉忙赔笑道:“但是卑职心疼恩相啊,恩相受难,卑职心里,比自己受难,还要难受十倍。”
    “哈哈哈哈,多谢丁相关心。”胡惟庸又是一阵大笑,他仿佛从此人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但是身为宰相,不能逢君之恶啊。该让皇上知道人心向背的时候,就不能太顾及自身了。不然,怎么让皇上听到真话?”
    第三二五章 叶伯巨
    武英殿。
    那些《应诏陈言疏》被原封不动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老板从来都是不畏案牍繁重的劳模,那就一本接一本的看呗。
    果然如胡惟庸所料,这些上疏中不中听的话比比皆是,朱老板看了整整一天,脸都气成了驴脸。
    但是他忍了又忍,一直没有发作。因为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就是打落牙和着血往肚里咽,也不能出尔反尔。不然岂不让人笑话?
    可是到了掌灯时分,看到一个叫叶伯巨的奏章,他终于压不住火了。
    那叶伯巨自称是山西布政使司平遥县儒学训导,芝麻绿豆大的官儿、未入流的教书匠,口气却大得吓人。
    只见他在奏疏中说道——
    ‘……今天下惟三事可患耳。其二事易见而患迟,其一事难见而患速。纵无明诏,臣犹将言之,况求言乎?’
    ‘三事,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然后他便开始逐条批判。光第一条‘分封太奢’,就气得朱老板七窍生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