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933章

      不料何劭话锋一转,“孙皓自恃兵力强盛,拒合肥旧城不走,声言要夺回新城,一雪弋阳之耻!”
    “嗯?”司马炎先是一愣,接着大喜。
    只要孙皓不走,那么就还有转机!
    “请陛下亲临前线,督战诸军,务必拿下孙皓、丁奉!”司马攸拱手道。
    司马炎的目光在司马攸脸上来回扫动……
    ……合肥旧城与旧城相隔只有三四十里,旧城更靠近河道,也便于吴军进退。
    旧城原本被拆毁,吴军在其上筑起营垒。
    孙皓击败司马家三王之后,气焰越发嚣张。
    也更加刚愎自用。
    “司马家不过如此!新城乃江东头上利剑,安能不取?”孙皓信心高涨。
    孙家对合肥的觊觎不是一天两天了。
    丁奉一脸委顿,上了年纪,身体一直有病,为了救援孙皓,昼夜行军,急火攻心,病情越发沉重,“攻城……之事交给臣即可,请陛……下回东关,一月之内,臣必有捷报传回。”
    这差不多是在立军令状。
    孙皓鄙夷的上下打量丁奉,觉得以他目前的状况,能好好活着就不错了。
    刚刚打了一场胜仗,孙皓正在兴头上,“就不劳大司马了,此战朕亲自来,大司马可先回东关养病,静候朕的佳音,朕必执司马炎人头而归!”
    丁奉疲惫的闭上眼,孙皓能听人劝就不是孙皓了。
    本来这场大战已经小胜一场,风风光光的回去得了。
    但孙皓显然不这么想。
    丁奉心中暗叹,为了江东社稷,也只能带病坚持了,“陛下既然要攻打新城,当……速战速决,半月之内能破则破,不能破则……则走,否则中原大军南下,我军又将深陷重围。”
    孙皓两眼一翻,“此言差矣,朕要以合肥为饵,围城打援,活捉几个司马家的酒囊饭袋,以告祭祖庙!”
    一股凉气从脚底窜上天灵感,丁奉两眼一黑,昏昏沉沉的,耳边只回荡着孙皓得意的笑声。
    吴军不走,给了晋军第二次机会。
    司马骏、卢钦、王乂南下,与司马三王爷汇合。
    煌武二年七月十三,司马炎亦领军亲临前线。
    大战一触即发。
    丁奉武人出身,身体强悍,病情稍有好转,就布置工事,激励将士,“国家兴亡在此一战,儿郎们当努力!”
    既然劝不动,就只能随着孙皓猛冲猛打。
    西陵之战,和先前的寿春大战,全都是孙皓乱拳打死老师傅……
    有时候想太多,反而束手束脚。
    孙皓被江东士族称赞有孙策之风,不正应在此处?
    丁奉摇摇头,派人叮嘱儿子丁温,如战事不利,一定要保孙皓返回东关。
    几十万人的大战,不可能瞬间爆发,而是先对垒,再试探,然后小规模激战,找到对方的弱点,或者等对方先暴露弱点,然后一击致命。
    但孙皓一向不按常理出牌,一见到司马炎的牙纛,整个人瞬间陷入极端的亢奋之中,“司马炎新至,立足未稳,我军当大进也!传朕旨意,擒杀司马炎者为上将军,擒杀司马家任何一人,为万户侯!成败在此一举!”
    吴军也随之陷入亢奋之中。
    此前大战,杀的司马家三王屁滚尿流,让吴军上下皆以为晋军不过如此。
    战鼓声如雷鸣,喊杀声如潮水。
    令旗挥动,天地都为之沸腾,吴军黑压压的趁晋军营垒没有完全立起发动猛攻。
    丁奉率领水军配合岸上的孙皓。
    淮南之上,大风席卷着成片的云朵飘过。
    淝水之中,河流激荡。
    天下大势将因此战而发生重大转变。
    一艘五牙楼船劈波斩浪,身后跟着近百条艨艟,杀向晋军水寨。
    丁奉站在船头如同一尊石雕。
    只要吴军士卒看到他的身影,就觉得安心不少。
    但此刻的丁奉绝没有想到,身后有十几支连弩正对着他的背心。
    从陆凯和钟会密谈时,他就已经被排除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之外了……
    第七百一十章 剧变
    煌武二年七月十四,晋吴合肥大战。
    吴军率先发起突击,司马炎立足未稳,死伤甚众。
    司马骏、卢钦、王乂三军齐攻,才堪堪挡住吴军兵锋。
    两军在淝水激战,晋军虽众,但吴军锋锐,凭借水军,隐隐占据优势。
    丁奉引战场在淝水中横冲直撞,响应岸上孙皓。
    难解难分之时,吴大司马丁奉座船忽然倾覆,葬身淝水。
    吴军士气大跌,晋军猛攻。
    石苞令骁将严询、牵弘各率一万精锐进入战场,将吴军分割成两半,孙皓再次陷入重围,不过这次面对晋军精锐就没有那么好脱身。
    反复突围,全都被挡了回去。
    淝水之上,尸体堵塞河道,河水变为血水。
    士卒可以踩着浮尸渡河。
    诸葛靓、丁温等将死命救援,为严询、牵弘击退。
    司马骏、卢钦引军南下,彻底将孙皓的围死。
    孙皓激战数日不得脱,遂听从丁固的建议,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向司马炎投降。
    孙皓生母、妃子皆为晋军俘获。
    丁固挥刀自刎谢罪,诸葛靓、丁温逃回江东。
    司马炎令其下诏,劝降诸军,自合肥至东关,吴军纷纷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