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文学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奶团三岁半,八个舅舅排队宠 第188节

      第239章 乡村抬花轿
    彼时,宫家众人已经跟随着小蘇蘇进入了举办婚礼的男方家里,并没有听到那些前来看热闹的村民们的议论声。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这辈子说不定只有这么一次。
    所以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都非常注重结婚的仪式感。
    尤其是在乡下,但凡有一户人家要举办婚礼,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过来帮忙。
    因为要结婚的缘故,男方家的农家小院是新建成的房子,坐北朝南立着一栋砖瓦房,虽然并不是十分豪华,但相比于村里其他的房子要好多了。
    农家小院布置得非常有结婚的氛围,门上挂着大红布,院子里扯着小彩旗,门窗上贴着大红“囍”字。
    跟男方关系比较近的亲朋好友,都穿着新衣服,扣子上系着一根红色的布条,大概跟佩戴漂亮的胸花是一个道理。
    迎接小蘇蘇和宫家众人的那个人,是男方这边负责管事的一个人,看起来约莫四十多岁的模样,是个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有一定的文化和见识的中年男人。
    周边的人都态度恭敬地称呼他一声“宝叔”。
    宝叔含笑看向小蘇蘇,客客气气地说:“小师傅,一会儿新娘子被接回来了,就麻烦您帮着吹奏两曲欢快喜庆的唢呐,把结婚的气氛搞起来。”
    说话间,宝叔还将一个用红布扎成的红花递给了小蘇蘇,希望她能把红花系在她的唢呐上,增添一些喜气。
    红花布条看起来还挺好看。
    小蘇蘇礼貌乖巧地朝着眼前的大叔道了声谢谢,才伸手接过那个红花布条。
    小奶包还自信满满地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放心吧!没问题!这一切就包在蘇蘇身上了!”
    说着,小奶包顿了顿声,满怀期待地朝着宝叔追问了一声:“大叔,吹完唢呐,蘇蘇是不是就可以吃席了?”
    对于小蘇蘇而言,吃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走进农家小院的那一刻,小奶包就鼻子灵敏地嗅到了乡下婚宴酒席上独有的饭菜味道,伴随着乡间的风,吹入了她的鼻腔。
    令人垂涎三尺啊!
    小奶包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啦!
    宝叔的目光落在了这个城里小姑娘的身上,只见她穿着打扮干干净净,精致得体,长得玉雪可爱,娇俏软萌,非常讨人喜欢。
    宝叔像是成功被萌到了似的,不由自主地笑了笑,朝着小蘇蘇和宫家众人道:
    “当然当然,我们已经为小师傅和您的家里人备好了专属的席面,请大家尽情享用!”
    闻言,宫家老爷子忍不住询问了一声:“请问这是你们这边的规矩吗?我们毕竟跟你们非亲非故,你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招待我们?”
    见说话的人是一位看起来就德高望重的老者,宝叔的态度不自觉地变得恭敬,他解释道:
    “因为在我们这边,吹唢呐的艺人身份和地位都是很高的,因为唢呐这么乐器比较特殊,所有吹唢呐的艺人到了家里都得是座上宾,是贵客!”
    毕竟在他们这里,人活一辈子的两件大事都离不开唢呐。
    第一件大事便是结婚成家的时候,第二件大事便是人生走到终点全剧终的时候。
    这两件大事都离不开唢呐这个乐器。
    所以在他们这边,唢呐艺人比其他乐器的艺人更加受人尊重。
    宝叔含笑道:“更何况,小师傅能把唢呐吹得那么好,更是贵客里的贵客,你们都是小师傅的家人,自然也是我们的贵客。”
    听到这些话,宫家老爷子意味不明地回应了一声:“你们这边对外来的远客,还真是热情。”
    宝叔莫名骄傲和自豪地说道:“我们这边虽然贫穷落后,但是我们这边的老百姓非常淳朴憨厚,会拿出所有的真心和热情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只是现实,真的会如他所说的那样吗?
    宫家老爷子轻抿着嘴唇没有再接话,他轻眯了一下眼眸,眸底翻涌起一抹不易察觉的暗色。
    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老爷子不相信会有一个地方会一切太平,无事发生。
    世外桃源只存在于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并不存在于现实。
    更何况,这里还如此的贫穷落后,与世界脱轨……
    宫家老爷子总有一种强烈的预感——
    这里绝对不会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风平浪静,肯定暗藏着什么暗流汹涌!
    据说新娘子是隔壁村子里一个农户家里的女儿,所以接亲的队伍去了没有太长时间就把新娘子给接回来了。
    听到接亲回来的鞭炮声响起,小蘇蘇便在宝叔的示意下,吹响了第一首唢呐曲——《抬花轿》
    唢呐曲《抬花轿》其实是从豫剧《抬花轿》选段里抽取出来的曲子,是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所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民间。
    非常符合此时此刻,众人迎接新娘子进门的场景。
    唢呐声响起的那一刻,欢快喜庆的氛围瞬时间全都有了。
    宫家众人全都站在一旁围观,长辈们全都一脸自豪和宠溺地看着自家正在卖力吹奏唢呐的小奶团子。
    大表哥宫泽川竖起了大拇指,发自内心地感慨道:“咱妹这首曲子吹得十分接地气啊!真的好喜庆!”
    二表哥宫泽岩附和着点点头,道:“嗯,很符合乡下民间的结婚氛围。”
    太喜庆了!
    原本他们对这种陌生人的婚礼完全没有任何感觉,但听到小蘇蘇所吹奏的《抬花轿》,他们都情不自禁跟着高兴喜悦起来了。
    甚至莫名有种自己要结婚的错觉。
    三表哥宫泽林也环抱着手臂说道:“原来乡下的婚礼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好像比西方式的婚礼更嗨。”
    四表哥宫泽风的目光落在了那些乡下孩子的身上,惊奇道:“你看那些村子里的孩子都在跟着妹妹的唢呐声跳舞,他们跳的是什么舞?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舞种。”
    只见那些村里孩子全都双手握拳置于胸前,架着自己的胳膊跟随着小蘇蘇的唢呐声上下摆动……
    看起来,好像比蹦迪都要嗨皮。
    小光头宫飏也盯着他们看了一会儿,完全莫名地摇了摇小脑袋:“我也不知道,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闻声,霍子曜依依不舍地将目光从小蘇蘇的身上收回,看向那帮村里孩子,有些了然地解释说明道:
    “他们好像是在模拟古代轿夫抬轿子的动作,戏曲里抬花轿好像就是这样抬的。”
    听到这个解释,宫家四小兄弟和宫飏全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再看向那些跟随着唢呐声舞动的村里孩子,确实像是在抬花轿,生动形象了。
    四表哥宫泽风满眼佩服地看向霍子曜,“子曜,你知道的好多呀!”
    二表哥宫泽岩脸上露出明显的欣赏之色,赞道:“子曜虽然年纪不大,但见识广博,竟然连这种偏向于民俗的东西都有所了解。”
    三表哥宫泽林顷刻间想到了什么,有些八卦地冲着霍子曜挑了挑眉,道:“子曜同学,你不会是为了我们家蘇蘇宝贝,特意去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吧?!”
    听到这话,霍子曜的眼瞳不受控制地闪了闪,说话突然变得不利索了,否认道:
    “我……我没有……”
    “老三,看来你是一针见血,完全猜对了!”
    大表哥宫泽川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笃定道:“你们看子曜眼神飘忽,说话支吾,脸颊泛红,明显是被说中了心事害羞了呀!”
    第240章 牵线的木偶
    今天是个适合婚嫁的好日子,就连阳光都比前几天明媚灿烂,照在人的身上,落下一片暖洋洋。
    天空湛蓝如水洗,万里无云,不见丝毫浮絮。
    大表哥宫泽川的话,成功令霍子曜的脸变得热辣滚烫起来,并且瞬时间蔓延到了脖子和耳根,泛起了明显的红。
    但,霍家小少爷依旧傲娇地不愿意承认。
    “我……我真的没有……”
    意识到自己说话依旧不怎么利索,霍子曜果断顿了顿声,调整了一下情绪,一本正经地解释道:
    “我更没有害羞,可能是被这院子里的喜庆布置映衬的缘故,所以看起来才有些脸红,其实都是你们的错觉。”
    这话听起来,真是一丁点儿的说服力都没有!
    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被农家小院里的喜庆布置映红了脸,宫家四小兄弟和飏飏崽的脸色都很正常。
    听到这话,宫家四小兄弟都努力忍住了想要吐槽的冲动,宫飏却毫不客气地冲着霍子曜翻了个白眼,道:
    “哼!我瞧你整个人都是一个错觉。”
    “……”
    霍家小少爷成功被噎了一下,还未来得及对宫飏做出反驳,就听到有人喊了一声:
    “新娘子进家门咯!”
    瞬时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齐刷刷地朝着门口方向看了过去。
    伴随着一连串的鞭炮声响,一个身穿大红色秀禾服的新娘子,在两个中年农村妇女的搀扶下从婚车上下来了,接着便在众位亲朋好友的簇拥下进了门,来到了农家小院里。
    一看到新娘子进来了,小蘇蘇的唢呐顿时吹得更加起劲,嘀嘀哒嘀哒,非常喜庆,非常到位,结婚的氛围满满。
    似乎没有想到男方所请的唢呐师傅是一个看起来只有三四岁的小奶娃娃,女方的亲朋好友都明显诧异地看向吹着《抬花轿》的小蘇蘇,惊奇不已。
    众人都很稀罕,一个小奶娃娃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本领,能把唢呐吹得这么好!
    女方这边明显很喜欢小蘇蘇所吹奏的唢呐声,还特意给小蘇蘇包了一个大红包。
    小蘇蘇则一边吹唢呐,一边好奇地看向新娘子,对新娘子到底长什么样子充满了好奇。
    只不过新娘子作为婚礼中的主角,从进门到现在一直被众人簇拥着,小奶包个子矮,只看到了新娘子秀禾服上的漂亮绣花,完全没有看清新娘子的长相。
    新娘子被男方这边带进了堂屋西边的一间屋子,进行这边乡村婚礼上都会进行的各种仪式。
    屋里的仪式进行完,新娘子又被带到了院子里,开始对着天地神灵和男方祖宗的牌位进行祭拜,然后村子里的人开始给新娘子上礼,每上一份礼,新娘子都要祭拜一下……
    看着那个新娘子像是一个牵线木偶般被那些七大姑八大姨逼着行各种各样的礼。
    宫家老爷子不觉有些看不惯地吐槽了一声:“哼!全是一堆没有必要的繁文缛节。”
    宫家老太太忙压低了声音提醒他:“一方水土,一方风情,咱们只看不言,入乡随俗。”